王震(1908年4月11日-1993年3月12日),字余开,曾用名正林、建成,绰号王胡子,湖南浏阳人,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前主要领导人之一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。
开国上将王震
王震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一师团政委、组建湘赣根据地,担任红六军团政治委员,率部长征。抗日战争期间,担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兼政委,组织南泥湾开垦。随后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,但未能立足,部队改为与新四军会师。
解放战争期间,配合李先念部进行中原突围。此后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、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,参加指挥延安战役、青化砭战役、羊马河战役、蟠龙战役、吕梁战役、汾孝战役、陕中战役、扶眉战役等,并占领陕西、青海、新疆等地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王震一度主政新疆,并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,后进行北大荒开垦,期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部长。文化大革命后期,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国务院副总理,支持邓小平复出以及改革开放政策,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、中央军委常委、中共中央党校校长、中顾委副主任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务。
早年生涯
王震是湖南省浏阳县马跪桥村(今马战村)人。14岁时,王震因家中贫困到长沙成为工人。1927年加入共青团,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。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任粤汉铁路长岳段工会纠察队中队长、湘鄂赣边区赤卫队支队长兼政委,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一师团政委,师政治部主任、师政委兼第八军代政委,随后与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会合,参与领导湘赣根据地反围剿战役,配合红一方面军作战。1932年部队改编,王震担任红八军兼独立第一师政治委员,在茶陵作战时负伤。
青年时期王震
长征
1933年,王震担任湘赣军区代司令员,参与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;在出席中华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,王震因反对李德、博古的进攻方略,被派遣去苏联学习,经毛泽东挽留,继续回到湘赣地区,与任弼时继续与国军作战。1934年8月7日,王震与任弼时、萧克率部从津洞地区出发,开始西征。红六军团通过游击战术,从湖南转战广西,并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会师,并整编红二军团、红六军团,王震任红六军团政治委员。
红军时期王震
1935年,红二、六军团在陈家河与国民革命军陈耀汉部交战,王震再度负伤。同年11月,部队决定长征。1936年,在与红四方面军会合,红二、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并组成红二方面军,王震仍任红六军团政治委员。随后部队北上,长征结束。
抗日战争时期
抗日战争时期,红六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,王震先后担任副旅长、旅长兼政委,转战晋绥、晋察冀、冀中地区,指挥或参加了三交镇战斗、收复晋西北七城之战、下薛孤村战斗、马兰庄战斗、广灵灵丘阻击战、邵家庄伏击战、齐会战斗、上下细腰涧战斗、作新庄战斗、陈庄战斗、百团大战等。其中,邵家庄㐲击战击伤日军独立第2混成旅团旅团长常冈宽治少将。在陈庄战斗中,日军独立第8混成旅团旅团长水原义重被八路军击成重伤。由于359旅战绩卓著,八路军总部和边区政府分别授予359旅"模范党军"、"百战百胜的铁军"称号。
王震在陕北
1939年年底,率部返回陕西休整,驻扎绥德地区,兼任绥德警备司令,保卫黄河河防,并消除国民党在绥德地区的影响。1940年,359旅一部参与百团大战。1941年,率部屯垦南泥湾,舒缓当时的粮草不足问题,被中共作为自给自足的成功经验加以宣传。王震被毛泽东题词"有创造精神",被边区选为劳动英雄,第359旅被西北局誉为“发展经济的前锋”。1942年,兼任中共延安地委书记、延安军分区司令员、卫戍区司令员。
王震陪同毛泽东、朱德检阅359旅部队
1944年10月,日军在“一号作战”中击溃国民革命军,于是王震受命率359旅主力组成“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第1游击支队”(八路军南下支队),进军湘粤赣。1945年1月与李先念的新四军第5师会师,之后再次南下并渡江成功,抵达湖南平江、浏阳地区,改称“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”。1945年6月,部队继续向南挺进,到达湖南中部地区时日军投降,使得蒋介石得以调集薛岳部队围攻此路孤军。王震前进至广东南雄地区后,原计划与东江纵队汇合的方案被打破,不得北返与新四军第5师、王树声的河南军区部队会合,他兼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。
解放战争时期
解放战争时期,王震与李先念率领一部中原军区部队向陕南突围,即中原突围,部队在豫陕交界处遭遇胡宗南、刘峙的十个整装师包围,此后历经数次突围,1946年9月,359旅返回陕北,此次南下支队行程长达两万余里,被毛泽东称为“第二次长征”。随后,王震前往吕梁地区休整,担任晋绥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。1946年年底,配合陈赓发动吕梁战役、汾孝战役。1947年3月,率部西渡黄河,参与保卫延安的战争。
王震此后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,参加了延安战役和青化砭战役、羊马河战役、蟠龙战役、沙家店战役等。1947年12月,援助徐向前的运城战役。1948年,参与宜川战役、澄合战役、荔北战役、西北冬季战役。在宜川瓦子街战斗中,二纵由南向北担任主攻之一,歼灭国军刘戡部两万余人。随后的围攻洛川战役中,王震突发胃出血而未能参战。冬季攻势永丰镇战斗中,王震直接指挥二纵歼灭国军一万余人,俘虏国军76军军长李日基。
1949年,王震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军长兼政治委员,6月升任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率部参加陕中战役,攻占西安。随后参与组织指挥扶眉战役,率领第一兵团击败胡宗南部四个军部队。此后第一野战军继续向西推进,王震率第1兵团分作为西路,经通渭、天水、宝鸡、临洮,直取临夏,再经青海,击溃马家军,占领西宁、张掖,向新疆进军。
建国后
1949年底,王震率部攻占玉门关,新疆地区国军倒戈。1950年1月,第一野战军占领全部新疆。此前,王震就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、新疆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、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政委。
1954年,王震后在新疆成立生产建设兵团从事开垦与屯田。王震认真分析了当时新疆的形势,吸取历史上屯垦戍边的经验和教训,提出了新的方式,将部队转变为拥有作战与生产建设两项职能的新型部队。1950年年初,新疆军区发布命令,号召全体军人参加劳动生产,11万人投入到开垦种地的生产战线上。
在整整一年的时间中,驻疆部队开荒85万亩土地,不但实现了部队的自给自足,还消除了少数民族同胞的顾虑,增进了军民关系,加强了民族团结。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,新疆军区将驻疆部队重新整编,分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。
当时第22兵团是国民党驻疆司令陶峙岳的部队改编而成,起义之后陶峙岳本打算将部下遣散回老家,然而王震在初到新疆时就对陶峙岳说,他们可以随解放军一起转向生产部队,一大批退伍官兵得到了妥善安置,之后第22兵团的全体官兵投入到垦荒事业中,王震、陶峙岳与其他的普通士兵一样,拉爬犁,运石头,一手握枪,一手拿镐创造了了在“植棉禁区”成功种植棉花的奇迹。
王震与陶峙岳在垦区
准格尔盆地玛纳斯垦区一直以来被视为植棉禁区,第22兵团进驻之后,当年就种出了第一块棉花地,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。王震对此非常关注,第二年亲自主持制定了生产计划,将棉花生产放在仅次于粮食生产的位置,要求推广种植经验,扩大北疆的棉花种植面积。
王震加入垦荒大军
1952年秋天,王震奉命亲自领导第22兵团在玛纳斯垦区种植棉花,他从苏联引进棉种,举办植棉技术训练班,第二年就实现两万亩棉花产籽棉804万斤,平均亩产超400斤的大丰收。
1954年中央军委决定将第22兵团与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,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,共计10.55万人,陶峙岳担任司令员,王恩茂兼任政委。农垦部成立之后,王震出任农垦部部长,虽然调离了新疆,但王震仍旧时刻关注了新疆兵团屯垦事业的发展。
王震视察第22兵团
王震不仅是一位勇猛无敌的大将军,而且还是一位难得的儒将。其实,早在挺进新疆之前,王震就有意识地招收女兵,在行进途中,在陕西、甘肃和新疆等地招收了1000多名女大学生入伍,编为第1兵团第2军教导团。经过教导团短期培训,这1000多名女兵很快就被分配到了各个岗位上。
进入新疆以后,第1兵团数万将士的婚姻问题,成为了横亘在兵团司令员王震眼前的头等难题。在王震看来,进军新疆、改造起义部队、建设边疆、保卫边防、扎根新疆,与部队官兵的婚姻问题都是头等大事,马虎不得,他曾说过:“没有老婆安不了心,没有儿子扎不了根,新疆可是半壁河山呀,没有这十万人怎么守住这六分之一的国土和六千多公里的国境线?要是连老婆都讨不上,我们凭什么让战士们在新疆扎根、守卫边疆?要想拴住这十万人的心,只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给他们找老婆,让他们在新疆安家立业,生儿育女,把根子扎在新疆”。
当时,部队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已超过结婚年龄,却仍然单身。来到新疆后,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,部队曾明确规定,汉族军人不允许与少数民族妇女结婚,这就大大限制了战士们的择偶条件。
王震反映的这一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重视,很快便做出决定,允许新疆军区到内地征招未婚女青年参军,随后,湖南省会长沙的大街小巷上贴出了新疆军区招聘女兵的广告,1951年冬,3862名湘妹子登上了西行的列车。1952年,又有4000多名湘妹子来到了新疆。这就是著名的“八千湘女上天山”的故事。
1965年建军节前夕,毛主席接见王震时,称赞他是最伟大的“红娘”。
1954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,4月兼政治委员。
1954年10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。1955年王震开始在黑龙江建立军垦农场,主持开垦北大荒等拓荒事业。
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,并获一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1956年5月,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部长。
毛泽东与王震亲切握手
1975年1月四届人大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。1975年2月增补为中央军委常委。
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,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。并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。
1981年,王震来到新疆,视察各地的兵团农场和工矿企业,越看越痛心,尤其当他听到有人想要“废弃兵团”时,王震更是大怒,严厉地说:“谁都知道我王震是什么人,我警告某些人,谁敢破坏建设兵团,我就宣布戒严!”王震回去后,多次上书中央,给邓小平写信,极力申请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。邓小平对建设兵团也很重视,就亲自去新疆视察,王震和王任重这两位军垦老将亲自陪同,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,最后决定,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。
1981年王震陪同邓小平视察新疆
1982年4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党校校长,1985年6月增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、副主任,1987年卸任。
1988年4月,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,王震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。
1993年3月12日,王震病逝于广州,享年85岁。临终前留遗墨:“向党致敬!向人民致敬!向解放军致敬!”王震的遗体空运北京。他被官方评价为“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,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,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,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”。4月5日,王震的骨灰撒在新疆天山。
家族
王震出身贫农家庭,早年受祖父影响接受教育,后因王震参加革命,祖父惨遭灭口。王震妻子为王季青,就读北平大学历史系,后因抗日战争,抵达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,王季青等四十多人加入了八路军120师,负责120师民运部扩兵工作。经贺龙、关向应介绍,王震与王季青认识并结婚。王震率359旅转战山西,后主政新疆、农垦黑龙江,王季青都相伴相随。两人有三子:王兵、王军、王之。
王兵之子王京阳,其妻叶静子是叶剑英孙女、叶选宁之女。